2023届三省三校(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实验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哈尔滨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

2023届三省三校(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实验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3年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23题,共150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近年来,在城市和乡镇的大街小巷,城市书房、文化驿站、乡村文化礼堂等公共文化空间层出不穷,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也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探索了新路径。

更好发挥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一些地方进行了有益尝试。比如,福建福州的“三坊七巷”、广东广州的永庆坊、广东潮州的牌坊街等,近年来开展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复保护工作,充分利用文化空间,保存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人们徜徉其间,能感受到城市的历史底蕴、风土人情,无形中增强对城市的文化认同。当前,各地积极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国家文化公园等,反映出文化既是社会治理的对象和目标,也是社会治理的工具和路径。一方面,通过社会治理在全社会形成文化认同,有助于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通过各类文化活动让人们受到文化的熏陶,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社会善治。

文化力量在乡村治理中也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这既强调了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性,也为确立乡村治理的文化内核指明了方向。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有助于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比如,一些地方通过建立村史馆、编辑整理村史村志等,塑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地标;一些地方深入阐发乡土文化中团结友爱,扶危济困等优良品德,发挥其道德教化,凝聚人心的功能;一些地方积极培育和发挥新乡贤的作用,强化新乡贤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并充分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等等。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寓文化于治理之中,进一步贴近群众,更好发挥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必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摘编自张森《更好发挥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

材料二:

诵读诗书古籍、“打卡”文博场馆、听学传统戏剧、参与非遗体验成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穿汉服、读红色经典,看国风动漫在中小学生中日渐流行……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儿童热衷于国风文化。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华文化影响力极大提升,青少年儿童在多渠道和多样态的文化涵育中时刻感受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并主动参与中华文化的现代表达和创新转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青少年儿童的文化素质涵育需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润物细无声中将中华文化基因根植于青少年儿童内心。而文化产品和服务正是进行青少年儿童文化涵育的重要手段,应通过喜闻乐见、“儿童友好”的表达形式、传播方式和服务模式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文化沁润,让“双减”政策的价值意涵落到实处。

“双减”后的第一个暑假,在寓教于乐中讲授传统文化知识的网络动画片——《故宫里的大怪兽》上线,全网播放量超过10亿。该剧原书作者常怡表示,“每个国家的孩子都应该有自己的童话故事,我想让自己的孩子能感受到中国的传统审美。有很多神奇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而不是非要去欧洲、美国找寻”。

伴随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针对青少年儿童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日益多元,并呈现垂直化、细分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图书出版,演艺娱乐,影视、动漫,游戏、旅游等文化行业纷纷瞄准青少年儿童的市场蓝海,开发推出适配青少年儿童需求的文化产品。如儿童图书出版发展日益规模化,精品化和科学化,并逐渐形成了分级阅读的科学体系。除此之外,面向青少年儿童的音乐剧、舞台剧、话剧等演艺作品层出不穷,各类剧场院团纷纷开设儿童专属的剧场和艺术节展。

(摘编自中国传媒大学调研组《以文化浇灌助“双减”扎根——青少年儿童文化产品供给调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年来开展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复保护工作,能让人们感受到城市的历史底蕴、风土人情,增强对城市的文化认同。

B. 在社会治理之中融入文化,进一步贴近群众,更好地发挥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一定能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

C. 不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就难以有效进行青少年儿童的文化素质涵育工作。

D. 儿童图书分级阅读、面向青少年儿童的演艺作品层出不穷,说明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已经显现垂直化、细分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2.材料一中关于文化力量对乡村治理的作用的论述与《乡土中国》一书中的部分内容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形成,也需要《乡土中国》中谈及的“礼治”“仁治”,只是这些概念的内涵与当今的理解不完全相同。

B.《乡土中国》的《从欲望到需要》一篇中阐述的个体欲望的满足,与材料一中“扶危济困”的效果相似。

C.材料一中的“新乡贤”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以及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与《乡土中国》中谈及的“血缘和地缘”息息相关。

D.《乡土中国》的《文字下乡》一篇中论述的“文字”这种文化元素也属于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符号,能给乡村振兴带来变化。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一项是()

A.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B. 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

C. 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

D. 一家之行修移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

4. 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如何实现“我想让自己的孩子能感受到中国的传统审美。有很多神奇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而不是非要去欧洲、美国找寻”的梦想?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D 2. D 3. B

4. ①举例论证,如福建福州的“三坊七巷”等的事例,论证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②引用论证,如第三段引用习总书记的话,论证了文化力量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性。

5. ①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开发文化产品。

②通过喜闻乐见、“儿童友好”表达形式、传播方式和服务模式为青少年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

③继续致力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多样态,为青少年提供全方位的文化沁润。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说明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已经显现垂直化、细分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错。属于扩大范围,材料二最后一段“针对青少年儿童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日益多元,并呈现垂直化、细分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趋势”,据此看出是指“针对青少年儿童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文字’……也属于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符号,能给乡村振兴带来变化”错。《乡土中国》第二章《文字下乡》的基本内容是:中国乡土社会是“熟悉”的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从空间的阻隔这个角度看,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乡下人“在熟人里长大”,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直接说话,相互之间“用声气辨人”,以“眉目传情”,“指石为证”,不需要说太的话,文字是间接的说话,“文字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据此看出《文字下乡》中并未强调文字的作用。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强调的是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A. 意思是百姓粮食充足才会懂得礼仪,穿的吃的都丰富充足才会知道荣誉和耻辱,强调要先保证百姓的物质生活。

B. 意思是要以道德使百姓顺服,用教育感化的手段使百姓逐渐受到感染,强调用教育感化的方式治理百姓。

C. 意思是修身养性最先要做到的是孝顺父母,而治理国家最先要做到的是公平,强调孝顺对于个人公平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D. 意思是一家的品行得到提升,再推广到乡里邻里亲戚中去,整个县里的风俗就会形成,强调德行的传播推广作用。

因此B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二段“更好发挥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一些地方进行了有益尝试。比如,福建福州的‘三坊七巷’、广东广州的永庆坊、广东潮州的牌坊街等,近年来开展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复保护工作,充分利用文化空间,保存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据此分析出,运用举例论证,如福建福州的“三坊七巷”等的事例,论证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材料一第三段“文化力量在乡村治理中也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这既强调了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性,也为确立乡村治理的文化内核指明了方向”,据此分析出,运用引用论证,如第三段引用习总书记的话,论证了文化力量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题干是如何推动实现“我想让……美国找寻”的梦想,即要求回答具体做法,且要围绕“孩子”“中国的传统审美”来作答,据此在材料二中筛选关键信息。

由材料二第二段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将中华文化基因根植于青少年儿童内心”和第四段中的“图书出版、演艺娱乐、影视、动漫、游戏、旅游等文化行业纷纷瞄准青少年儿童的市场蓝海,开发推出适配青少年儿童需求的文化产品”,可得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开发文化产品。

由材料第二段中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正是进行青少年儿童文化涵育的重要工具,应通过喜闻乐见、‘儿童友好’的表达形式、传播方式和服务模式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文化沁润”,可得出,通过喜闻乐见、“儿童友好”的表达形式、传播方式和服务模式为青少年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小奥的眼

星期天上午,因为下雨,没法放羊,爷爷让小奥在家学习。

他趴在炕沿上,翻了几页课本,心中感到厌烦。又看了一遍那几本看过很多遍的儿童绘本,更烦。他的目光盯着墙上一只壁虎看,看……突然,那壁虎向一只蚊子扑去。蚊子到嘴时,壁虎的尾巴一声微响,断裂了。

另一只壁虎从黑暗中蹿出来,把那条在炕席上跳动着的小尾巴吞了下去。小奥大吃一惊,蹦了起来。他很想把奇迹告诉爷爷,却听到了爷爷响亮的鼾声。原本坐在灶旁用柳条编筐的爷爷手里攥着柳条睡着了。他悄悄地从爷爷身边绕过去,顺手从门后抓起一个破斗笠扣在头上,然后轻轻地穿过院子,蹿出大门。两只拴在柿子树下的山羊咩咩地叫着,他没理睬它们。

雨下得不大不小,头上的破斗笠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新用水泥铺成的大街上汪着明晃晃的雨水。他一边跳踩着水汪,听着咕叽咕叽的水声,一边念叨着同学们篡改过的诗句:“圈里母猪黑,窗上玻璃明。养猪发大财,全家进了城。”

大街上没有人,一条狗夹着尾巴,匆匆地跑过。一只麻雀叼着一只知了从很高的空中飞过。那知了尖利地鸣叫,拼命地挣扎。那知了挣脱了麻雀的嘴,尖叫着钻到天上去了。小奥从来没有想到知了能飞得这样高。那只失去了猎物的麻雀,筋疲力尽地落在张二昆家的门楼上。

张二昆家的大门是村子里最气派的大门。在张二昆家大门两侧白色的墙上,右边写着“改建新式厕所”,左边写着“享受文明生活”。张二昆是村子里最大的官。村里人都不乐意把改建厕所的宣传口号写到自家墙上,二昆说那就写到我家墙上。张二昆当官两年就把这个乱得出名的村子治理得服服帖帖。张二昆让村子里的人都坐上了马桶。张二昆说农民坐着拉屎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小奥想到刚开始爷爷蹲到马桶上骂二昆,过了几天爷爷坐到马桶上夸二昆。

张二昆当官前是村子里最大的刺儿头。他曾经将他的前任拖到村西头那个大湾里。小奥记得那天的场面,真像过节一样。那个官不会游泳,在湾里挣扎,喝湾水把肚子都喝大了。那个官刚爬到湾沿上就被张二昆踢下去,爬上来又踢下去。

后来那个官哭着说:“二昆,我承认了还不行?”张二昆说:“你大点声说,让大家伙都听到,你承认了什么?”那个官说:“乡亲们,我承认,我将黑青铁路占咱们村的公留地的赔偿款挪用了一点点。”张二昆说:“大家伙儿都把手机拿出来录视频,你大点声,当着大家的面说清,说你贪污了多少,怎么贪污的。说不说?不说你今天就在湾里泡着吧……”

小奥记得那是前年二月里的事儿,湾里的冰刚刚融化,水很凉,小北风一吹,站在湾边的人都忍不住打哆嗦。大家都开了手机录视频,那个官站在湾沿,浑身流着水,嘴唇发青,哆嗦着交代罪行。小奥爷爷不会用手机录像,急得跳脚。小奥把爷爷的手机夺过来,点了几下。爷爷说:“小东西,你跟谁学的?”张二昆说:“乡亲们,把证据保存好,千万别删了。我去投案了。”乡亲们说:“二昆,我们联名保你。”

小奥路过张二昆家大门口时,看到路边停着一辆黑色的奥迪,车后粘着一个银色大壁虎。他畏畏缩缩地靠近那壁虎,想用手指戳戳它。就在他刚刚伸出手指时,一扇大门嘎嘎响着打开了。张二昆跟随着一个五大三粗的黑汉子走出来。那黑汉子腆着肚子,腰带扎在肚脐下边。张二昆与那黑汉子握手,脸上挂着笑,嘴里连声说:“您尽管放心,袁武的工作我去做。”小奥不认识黑汉子,但他知道袁武是他的同学袁小鳖的爹。袁小鳖大名叫袁晓杰,小鳖是他的外号。黑汉子距离奥迪车还有七八步时,司机从车里猛然钻出来,把小奥吓了一跳。司机小快步绕到车右,拉开后边的车门。黑汉子对着张二昆双手抱拳晃了晃,弯腰钻进车里,车体猛地落下去一截,车轮也瘪了一些。司机不轻不重地推上车门,然后疾步回到驾驶座上。车轻快地往前跑去,排气管里冒出白色的雾气。

张二昆对着车招手,目送着车沿着湾边的公路右拐北去。这时,他才像突然发现了似的,惊讶地问:“小奧,你在这里干什么?”小奥指一指门楼上的麻雀,悄悄地说:“知了飞了。”张二昆冷笑一声,道:“什么知了飞了,回家写作业去。”

小奥站得笔直,盯着张二昆看。他看到张二昆穿着一件壁虎牌T恤衫,与奥迪车上那条壁虎呼应。张二昆虎着脸说:“看什么?鳖羔子,回家让你爷爷给你爹娘打电话,让他们赶快滚回来,我们太平村要干大事,不用出去打工了。”张二昆转身进门,大门哐当一声关上。

(节选自莫言小说《天下太平》,题目为编者所加,有删改)

材料二:

在我的认知里,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出现了一批吃狼奶长大的后来人,他们心中只有自己,并只为自己活着。而我以为作家就是这个社会、这个时代一个小小的职业。写作是作家的使命。作为作家要在文学创作上胸怀大志,肩负担当和责任,用自己的声音表达这个时代,书写这个时代,能沉住气,能静下心深入思考这个时代的问题。这让我想起了莫言。莫言与那些狼孩泾渭分明,从发表《透明的红萝卜》开始,特别是他的《红高梁》问世之后,他行文做人的野气里,始终不失作家的“忠厚”。这种“忠厚”是我尊重并深爱莫言的又一因素。

(节选自从维熙《莫言三影》)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细节描写来暗示社会环境,如墙上写着的“改建新式厕所”与“享受文明生活”体现了发展中的新农村特征。

B.小说中乡亲们围观张二昆“整治”前任村干部、表示要联名担保张二昆的情节体现了中国农村“礼俗社会”的特点。

C. 小说中乡村的巨大变化一崭新的马路、张二昆家气派的大门,都体现了村民物质生活的改变。

D. 莫言作品的语言带着独特的乡土感,小说中方言词汇的运用、口语化的语言表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7.小说以小奥的视角展开叙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小奥的视角行文,以旁观者的身份见证了张二昆与黑汉子的交流,增强了小说人物的真实性。

B. 作者借助小奥的视角,将反复出现的壁虎意象串联起来,寄寓了作者对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思考。

C.小奧眼中的世界充满了成人无心关注的“奇迹”,它和成人眼中带着功利色彩的现实的世界并不完全相同。

D. 通过小奧的眼,小说不仅描摹童趣,而且以儿童独特的视角和心理来表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理解。

8.宋代的戴复古在《寄兴》中写道:“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请结合材料一中农村干部张二昆的人物形象,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9.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所说的“忠厚”?请结合材料一相关内容分析。

【答案】6. C 7. B

8. ①“金无足赤,白璧微瑕”是说人无完人。张二昆作为村干部有诸多优点,同时也有缺点。

②分析:优点是有正义感,有担当,有责任感;百姓拥护,有群众基础)勇于变革,敢作敢为;有工作能力,不拘泥。缺点是做事冲动,行为粗鲁;有匪气、流里流气。

9. 忠厚:写作要怀有时代责任,关注普通民众,寄寓时代思考。

①关注时代。揭示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农村普通民众的生存境况和心灵世界。如农民进城务工背景下,留守儿童的孤独。

②关注普通民众。小说直面当代农村普通民众的心灵世界,有留守儿童的孤独与无聊、村民的自私与从众,也隐含着背井离乡打工人的无奈。

③表达了时代变革中的隐忧。如乡村变革过于关注物质建设,缺少心灵建设等。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都体现了村民物质生活的改变”错误,“张二昆家气派的大门”并未体现乡亲们物质生活的改变,只是表现张二昆家富有。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叙述视角的能力。

B.“寄寓了作者对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思考”错误,壁虎意象在小说中是平面式呈现的,带有一定的寓意,但是并未呈现变化过程。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金无足赤,白璧微瑕”这两句用于比喻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比喻世上没有毫无缺点错误的人,即平常所说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应张二昆,则是说他作为村干部有诸多优点,同时也有缺点。优点是有责任感;百姓拥护,有群众基础)勇于变革,敢作敢为;有工作能力,不拘泥。

张二昆是一个带头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基层干部形象。强逼前任支书交代罪行,表明他有正义感,有担当;他改建厕所,和黑汉子谈话,决心整改袁武的养猪场,表现他的敢于斗争;是号召村民回乡干大事,表现了他身上新时代的文明意识和实干精神;号召外出村民回乡干大事,表现了他身上新时代的文明意识和实干精神,他得到了百姓的拥护。这些都是他的优点。

而二月天把前任扔到大湾里,可看出他做事冲动,行为粗鲁;“张二昆说农民坐着拉屎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结尾他说“回家让你爷爷给你爹娘打电话,让他们赶快滚回来”,说话有匪气、流里流气。这些都是张二昆的缺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艺术特点的能力。

结合“写作是作家的使命。作为作家要在文学创作上胸怀大志,肩负担当和责任,用自己的声音表达这个时代,书写这个时代,能沉住气,能静下心深入思考这个时代的问题”可知,忠厚是指写作要怀有时代责任,关注普通民众,寄寓时代思考。

小说关注时代。文中小奥是留守儿童,父母都去城里务工,他和爷爷在一起生活,内心孤独。村里人“都不乐意把改建厕所的宣传口号写到自家墙上”。小说揭示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农村普通民众的生存境况和心灵世界。如农民进城务工背景下,留守儿童的孤独。

小说关注普通民众。小说直面当代农村普通民众的心灵世界,留守儿童小奥孤独而无聊;村里人都不乐意把改建厕所的宣传口号写到自家墙上,张二昆打前支书让村民录视频,“大家都开了手机录视频”,可见出村民的自私与从众,而小奥父母留下小奥外出打工,孩子的心灵世界缺少关注,也隐含着背井离乡打工人的无奈。

小说表达了时代变革中的隐忧。改建厕所,养猪致富,“要干大事,不用出去打工”,都表明乡村变革中对物质建设的关注,但人们的精神世界无人过问,留守儿童的成长也没人关心,乡村缺少心灵建设。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元帝尝为吾说:“昔在会稽,年始十二,便已好学。时又患疥,手不得拳,膝不得屈。闲斋张葛帏避蝇独坐,银瓯贮山阴甜酒,时复进之,以自宽痛。率意自读史书,一日二十卷,既未师受,或不识一字,或不解一语,要自重之,不知厌倦。”帝子之尊,童稚之逸,尚能如此,况其庶士,冀以自达者哉?

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梁世彭城刘绮,交州刺史勃之孙,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读。孝元初出会稽,精选寮寀①,绮以才华,为国常侍兼记室,殊蒙礼遇,终于金紫光禄。义阳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犬亦饥虚,起行盗食,呼之不至,哀声动邻,犹不废业,卒成学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为孝元所礼。此乃不可为之事,亦是勤学之一人。东莞臧逄世,年二十余,欲读班固《汉书》,苦假借不久,乃就姊夫刘缓乞丐客刺②书翰纸末,手写一本,军府服其志尚,卒以《汉书》闻。

齐有宦者内参田鹏鸾,本蛮人也。年十四五,初为阍寺,便知好学,怀袖握书,晓夕讽诵。所居卑末,使役苦辛,时伺间隙,周章询请。每至文林馆,气喘汗流,问书之外,不暇他语。及睹古人节义之事,未尝不感激沈吟久之。吾甚怜爱,倍加开奖。后被赏遇,赐名敬宣,位至侍中开府。后主之奔青州,遣其西出,参伺动静,为周军所获。问齐主何在,绐云:“已去,计当出境。”疑其不信,殴捶服之。每折一支,辞色愈厉,竟断四体而卒。蛮夷童丱③,犹能以学成忠,齐之将相,比敬宣之奴不若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第八》)

【注】①寮寀(cǎi):官舍。引申为官的代称。②客刺:名帖,相当于今天的名片,不过纸幅宽大。③童丱(guàn):指童子;童年。

10. 下列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必须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的答题标号涂黑。

早A孤B家C贫D灯E烛F难G办H常I买J荻K尺L寸M折N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阴,是浙江绍兴古县名,得名于其南部的会稽山,王羲之曾在这里集会,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B. “殊蒙礼遇”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的“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中的“蒙”字含义相同。

C.《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D. “绐云”中的“绐”是通假字,与《石钟山记》中的“殆与余同”的“殆”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氏家训·勉学》与《荀子·劝学》都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但前者更注重树立“勤笃”典范。

B. 文中作者所谈及的好学者尽管家境贫寒,但都经过不懈努力从而改变了身份地位,且大有作为。

C. 文章从不同侧面列举勤学的经典范例,劝勉子女要学习前人,刻苦读书,方能有所成就。

D. 文中通过田鹏鸾的事例说明学习不仅能使人增长知识,还可养成忠贞的气节,使人品格高尚。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

(2)每折一支,辞色愈厉,竟断四体而卒。

14. 梁元帝为帝子时在学习方面遇到了哪些困难?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DHK11. D 12. B

13.(1)(朱詹)家境贫困缺乏资财,接连多日不能生火做饭,于是常常吞食废纸来填饱肚子。

(2)四肢每被打断一条,(敬宣)的言辞神色就更加严厉,最终他被打断四肢而死。

14. 病痛折磨,环境干扰,无师传授。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

句意:早年失去父亲家境贫寒,没有能力置备灯烛,常买回荻草,按一定尺寸折断,点燃照明夜读。

“早孤家贫”是表示“梁代彭城人刘绮”的生活境况,而此后“灯烛”则是“难办”的主语,两者主语不一致,故应在“贫”后,即D处断开。

同理,“灯烛难办”的主语是“灯烛”,而后文“常买荻”的主语则是“梁代彭城人刘绮”,故两者之间应断开,在H处断开。

“常买荻”一句中,“荻”是动词“买”的宾语,而“尺寸折之”中,主语依然是“梁代彭城人刘绮”,而“尺寸”则是“折”的状语,故应在“荻”后,即K处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说法正确。

B.正确。“蒙”:蒙受。句意:很受尊重/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

C.说法正确。

D.“绐”不是通假字,意为“欺诈,哄骗”;“殆与余同”的“殆”意为“大概,几乎”。句意:欺骗说/大概和我相同吧。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文中作者所谈及的好学者尽管家境贫寒”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帝子之尊,童稚之逸,尚能如此,况其庶士,冀以自达者哉”可知,梁元帝并非“家境贫寒”。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中句子能力。

(1)“资”,资财;“爨”,生火做饭;“实”,填充,填饱。

(2)“折”,被打断;“支”,通“肢”,肢体;“竟”,最终。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原文“时又患疥,手不得拳,膝不得屈”可知,当时他身患疥疮,手不能握拳,膝不能弯曲。由此可知其受到病痛折磨的困难。

根据原文“闲斋张葛帏避蝇独坐”可知,他读书时饱受苍蝇打扰。由此可知其受到环境干扰的困难。

根据原文“率意自读史书,一日二十卷,既未师受,或不识一字,或不解一语,要自重之,不知厌倦”中的“既未师受”,可知其遇到无师传授的困难。

参考译文:

梁元帝曾经对我说:“从前在会稽郡的时候,我才十二岁,就已经喜欢学习了。当时我身患疥疮,手不能握拳,膝不能弯曲。我在闲斋中挂上葛布制成的帷帐,以避开苍蝇独坐,身边的银盆内装着山阴的甜酒,不时喝上几口,以此减轻自己的疼痛。这时我就随意读一些史书,一天读二十卷,既然没有老师传授,有时不认识某字,有时不理解某句话,就需要自己反复思考,不知道厌倦。”元帝以帝王之子的尊贵身份,在孩童闲逸之时,尚且能够如此用功学习,何况那些出身普通,希望通过学习以求仕途显达的人呢?

古代勤奋好学的人,有用锥刺腿的(苏秦用锥子刺大腿以防止瞌睡),有求学投斧的(文党本为樵夫,为了求学投斧于高树,下决心求学),有利用雪光读书的(南朝人孙康家贫,夜间无灯读书,于是借雪光映照而苦读不已),有聚萤火虫而苦读的(晋朝人车胤家贫,无钱买灯油,夏季遂捉萤火虫数十入袋,日以继夜地读书),有在田间劳作时带书学习的(汉代的倪宽在田间耕作时带有经书,利用劳作休息时苦读不已),有放牧时勤学不已的(汉朝人路温舒,年少时牧羊,取泽中蒲作为书写材料,用以写字学习),所有这一切都是专心勤学的榜样。梁代彭城人刘绮,是交州刺史刘勃的孙子,早年失去父亲家境贫寒,没有能力置备灯烛,常买回荻草,按一定尺寸折断,点燃照明夜读。元帝最初出任会稽太守,精心挑选官吏,刘绮因有才华,被任为国常侍兼记室,很受尊重,最后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义阳人朱詹,世代住在江陵,后来出居扬都,爱好学习。朱詹家境贫困缺乏资财,接连多日不能生火做饭,于是常常吞食废纸来填饱肚子。寒冷没有被子,就抱着狗取暖睡觉。狗也饿空了肚子,起来跑到外面偷食吃,朱詹叫它也不回来,悲哀的呼声惊动了邻居,但他仍不荒废学业,终于成为饱学之士,官做到镇南录事参军,被元帝所礼遇。朱詹所做的是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也真是一位勤学者的典型。再有位东莞人臧逄世,二十多岁时,想要读班固著的《汉书》,苦于向人借时间不能太长,就向姐夫刘缓要来名帖、书札的边幅纸头,亲手抄写一部,军府里的人佩服他有志气,终于以精通《汉书》闻名。

北齐有位太监叫田鹏鸾,本是少数民族。十四五岁,刚当上守门太监,就知道好学,怀中袖中带着书,早晚诵读。他所处的地位十分低下,工作也很辛苦,但仍能经常利用空闲的时间,想尽办法求教。他每次到文林馆,气喘汗流,除了询问书中不懂的地方外,没有时间讲其他的话。每当他从书中看到古人讲气节、重义气的事,没有不十分激动、沉吟良久的。我很同情喜欢他,对他倍加开导勉励。后来他得到皇帝的赏识和知遇,赐名为敬宣,职位到了侍中开府。北齐后主逃奔青州的时候,派敬宣去西边,观察北周军队的动静,被周军俘虏。周军问他北齐君主在何处,他骗北周军队说:“已经走了!估计已出境了。”周军怀疑他的话不实,殴打他,企图使他屈服;四肢每被打断一条,敬宣的言辞神色就更加严厉,最终他被打断四肢而死。一位少数民族的少年,尚且能够通过学习形成忠诚的节操,北齐的将相们,比敬宣这个奴仆都不如!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咏月抒怀的七言古体诗,格律相对自由,不拘对仗,押韵较宽,篇幅较长。

B. 本诗首句以问句开篇,破空而来,诗人停杯沉思,带着醉意,仰望苍天发问,极有气势。

C. “但见”二句既表达了对明月踪迹难寻的惊异,也隐含着对时光飞逝、韶华难驻的叹惋。

D. 结尾两句含有及时行乐之意,但并不消极,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胸怀。

16. 有学者认为本诗为李白所作,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加以佐证。

【答案】15. C 16. ①运用新奇的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刻画形象,表现自己强烈的感情;②善于借助联想和想象来描摹事物,抒发情感:③喜欢直抒胸臆,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踪迹难寻”“韶华难驻”错,看到月亮晚上从海上升起,也看到它早晨从云间隐没,不能说“踪迹难寻”,也没有抒发韶华难驻的叹惋。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运用新奇的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刻画形象,表现自己强烈的感情。“皎如”两句极写月色之美。浓重的云雾渐渐消散,月亮皎洁得有若悬挂在天际的明镜,散射出清澄的光辉,照临着朱红色的宫门。诗人以“飞镜”为譬,以“丹阙”、“绿烟”为衬,将皎洁的月光写得妩媚动人,光彩夺目。

善于借助联想和想象来描摹事物,抒发情感。“嫦娥”两句驰骋想象,就月中的白兔、嫦娥发问。白兔在月中年复一年地捣着药杵,嫦娥在月宫里孤独地生活着,到底谁来陪伴她呢?在对神物和仙女寂寞命运的同情中,流露出诗人自己的孤苦高洁的情怀。

喜欢直抒胸臆,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回环唱叹中抒发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结尾四句收束上文,进一步直接表达对宇宙和人生的思索和感慨。古往今来的无数人们,都已流水般地相次逝去,面对着空中同一个永恒的明月,或许都曾有过相似的感慨吧!我只希望在唱歌饮酒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长照杯中,使我能尽情享受当下的美好人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屈原的《离骚》,则两者之美兼而有之。

(3)古代诗人常用“东风”这一意象表达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佛狸祠下②.一片神鸦社鼓③.《国风》好色而不淫④.《小雅》怨诽而不乱⑤.相见时难别亦难⑥.东风无力百花残(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佛狸、鸦、淫、诽、残、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一个人,在一生的某个时刻,都曾和忧郁。忧郁如同一只老狗,忠实而疲倦地追着人们的脚后跟,挥之不去。忧郁几乎是人类这种渺小的动物,面对宇宙苍穹时的恐惧,所以我们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忧郁。

失落引发忧郁。过度的被保护和溺爱,也是一种失落。他们失落的是独立与思考,虽然他们只有满足的经验,却丧失了承担责任的勇气,丧失了容纳失望的胸怀,丧失了学会考验和失败的能力。他们的脑海深处永远藏着一个软骨的啼哭的婴孩,因为愤怒于自己的无力,并把这种无能感储入内心,因而导致的忧郁。

人的一生,必须忍受种种失落。就算你早年未曾失父失母失学失恋,就算你、平步青云,你也必得遭遇青春逝去、韶华不再的岁月流淌,你也必得纳入体力下降、记忆衰退的健康轨道,你也必得遵循生老病死的铁律。到了那一刻,你是否有足够的弹性抵御忧郁?

18. 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中最后一句“那一刻”所体现的人生境遇的一项是( )

A.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B.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答案】18. 不期而遇(狭路相逢)、与生俱来、无可名状(难以名状、莫可名状)、一帆风顺

19. 他们虽然有满足的经验,却丧失了承担责任的勇气,丧失了学会接受考验和失败的能力,丧失了容纳失望的胸怀。20. C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指每个人都曾经忧郁过,可填“不期而遇”“狭路相逢”。不期而遇:事先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没有指定的时间、地点,让人感觉突如其来。狭路相逢:在很窄的路上相遇,没有地方可让。后多用来指仇人相见,彼此都不肯轻易放过对方。

第二空,此处说渺小的人类相对浩渺宇宙生来就有恐惧感,可填“与生俱来”。与生俱来:一生下来就是如此,不依靠后天培养和教育,从一出生就拥有的特性或行为。

第三空,此处说把这种无能感储入内心,从而不可言说、无法言说,可填“无可名状”“难以名状”“莫可名状”。无可名状:没法形容。难以名状:无法用语言形容。莫可名状:不能用言语来形容、描绘

第四空,此处和“平步青云”连用,表示人生顺遂,可填“一帆风顺”。一帆风顺: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

一是“虽然他们只有”关联词语位置及使用不当,前后句子主语一致,可删掉“虽然”,或改为“他们虽然有”;

二是“学会考验和失败的能力”成分残缺,“学会”后面加“接受”;

三是“丧失了容纳失望的胸怀,丧失了学会考验和失败的能力”语序不当,将丧失能力和丧失胸怀互换位置。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观点,理解诗句思想内容的能力。

原文中“那一刻”指的是由于青春易逝、健康衰退、生命老去等带来的人生的“失落”。

A.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B.因常年漂泊、老病孤愁和家国困顿而忧愁失落。

D.是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C.体现的是奉献精神,不符合文中内容。

故选C。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而华人也多以“炎黄子孙”自居,不过,“初祖”的意思可并非是指黄帝是华夏土地上出现的第一批人类,而是指自黄帝时代开始,我们的先民脱离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群居生活,②。当然,单凭文字描述,我们很难理解何谓“高等级有社会组织”。从考古发现角度讲,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我国的黄河流域形成了一种以制作彩陶为显著特征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辐射力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农业、聚居成为华夏先民的主要生活方式,并形成了带有明确分工和等级的聚落组织架构,先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识制作出不同用途的骨器、玉器,并衍生出了原始的宗族、信仰。所以,仰韶文化可以称作绵延不绝的中国文化的“主根主脉”。可以想见,大约在仰韶文化时期,史载规模较大的黄帝蚩尤之战后,部落不断解体、重组,黄帝部落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多,③,促使仰韶文化渗透进整个中国大地,与其他同期文化相互融合,其影响力广泛且深远,成为中华文明的根文化、源文化。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一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1. ①黄帝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②步入了高等级有社会组织的时代③这些人口为了生存开始向外迁移

22. ①我国黄河流域形成了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②被称为仰韶文化,③它以制作彩陶为显著特征,④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辐射力。(或①仰韶文化是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②它在我国黄河流域形成,③以制作彩陶为显著特征,④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辐射力)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由“而华人也多以‘炎黄子孙’自居”可知,该句是写华人对自己的称呼,由“也”可知,横线处所填也应该是与此相关;再根据“‘初祖’的意思可并非是指黄帝是华夏土地上出现的第一批人类,而是指自黄帝时代开始,我们的先民脱离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群居生活”可知,关键词是“黄帝”“初祖”,所以可填“黄帝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第二处,根据横线前“脱离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群居生活”可知是过上了另一种生活,再根据后文出现的“我们很难理解何谓‘高等级有社会组织’”可知,这种生活是高等级有社会组织的,所以可填“步入了高等级有社会组织的时代”。

第三处,根据后文“促使仰韶文化渗透进整个中国大地,与其他同期文化相互融合”可知这是黄帝部族人口流动迁移的作用,所以可填“这些人口为了生存开始向外迁移”。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首先,提取句子的主干“我国黄河流域形成了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

其次,寻找修饰宾语中心语“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定语成分“一种以制作彩陶为显著特征”“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辐射力的”,另外“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同位语。

最后,将修饰成分单独成句,构成单句,即:①我国黄河流域形成了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②被称为仰韶文化,③它以制作彩陶为显著特征,④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辐射力。(或①仰韶文化是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②它在我国黄河流域形成,③以制作彩陶为显著特征,④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辐射力)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追鹿的猎人,是看不见山的;捕鱼的渔夫,是看不见水的。眼中只有鹿和鱼的人,不能看到真正的山水。

材料二:1972年,高中毕业的徐淙祥回到家乡。“为了种好粮,俺能不要命”,进行高产试验时,他从早到晚蹲在田里,用放大镜观察小麦长势和虫情,用笔记本记录风速雨量……实现了农田平均亩产1000斤。他还心怀天下仓廪,将自己的种地经验分享给村民,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因此,徐淙祥成为了202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对“专注”的哪些思考?请结合材料并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文由早索网签约作者:cabbage原创发表于早索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aosuo.net/18073.html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海报
2023届三省三校(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实验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哈尔滨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 2023年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23题,共150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
<<上一篇
下一篇>>